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每天都会与食物亲密接触,从清晨的早餐开启活力一天,到夜晚的晚餐为一天画上句号。然而,在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时,食品安全问题却如影随形,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。你是否曾想过,看似新鲜的蔬菜可能残留着过量的农药,色泽诱人的水果也许被违规使用了催熟剂,那些香喷喷的熟食说不定在加工过程中混入了有害添加剂。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,全世界每年有 6 亿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病,42 万人因此失去生命。其中,五岁以下儿童承受着 40% 的食源性疾病负担,每年有 12.5 万例死亡。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,无不警示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。 食品安全,绝非小事,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的大事。从宏观层面看,不安全食品导致的生产力和医疗费用损失,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每年高达 1100 亿美元。食源性疾病还会给卫生保健系统带来巨大压力,损害国家经济、旅游和贸易,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。从微观角度而言,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承受者。一顿不安全的餐食,可能让我们腹痛难忍、上吐下泻,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疾病,给身体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。 为了守护我们 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国家高度重视,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政策法规。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》正式印发,强调要坚持源头严防、过程严管、风险严控,将 “四个最严” 要求贯穿于食品生产、流通、储存、消费各环节。相关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,加强日常监管,对农产品种植、养殖环节严格把控农药、兽药的使用,确保土壤、水源清洁;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严格审查,要求其遵守食品安全标准,落实主体责任;在食品流通环节,加强冷链物流建设,规范市场秩序,打击假冒伪劣、过期变质食品的销售行为。 然而,保障食品安全,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,我们每一个消费者也应积极参与其中。在选购食品时,要牢记 “三看” 原则:看资质,选择证照齐全、信誉良好的正规商家;看标签,仔细查看食品包装上的生产厂家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、食品原料、营养成分等信息,不购买三无产品;看外观,检查包装是否破损,食品是否有变形、膨胀等异常情况。在食品储存方面,遵循 “四要” 原则:分类存放,生熟食品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;根据食品特性控制好储存温度;不宜一次采购过多食物,及时处理过期食品;保持储存环境清洁,防止虫鼠污染。外出就餐时,注意选择证照齐全、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馆,观察食材是否新鲜,留意食品加工过程是否规范,检查餐具是否清洁,尽量使用公勺公筷,同时保留好就餐发票,以备维权之需。 食品安全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持久战。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关注食品安全,养成良好的饮食和消费习惯。同时,积极监督身边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,发现问题及时举报。只有政府、企业、消费者携手共进,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 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让每一个人都能吃得放心、吃得健康,为我们的生活筑牢坚实的健康防线。 |